什麼是「廣泛視聽&閱讀」? (Extensive Viewing & Reading)

廣泛閱讀(Extensive Reading)是一種完全不同於正規學校上課模式的學習策略,而近來因資訊化媒體的發達,廣泛視聽(Extensive Viewing)也開始流行。其核心概念非常簡單:「在利用英語去理解 ( Comprehend ) 的過程中,學習者自然而然就能取得(acquire)語言能力,不需要特意去記憶與學習(memorize & learn)」。傳統教育方法要求學習者去記憶英語單字與文法知識,而廣泛閱讀/視聽則是要培養語感反射記憶,讓學習者真正擁有語言能力!

重點執行技巧:

  1. 找有興趣的看:為了有趣而讀,不要為了讀英語而讀。
  2. 看到無聊就換:無聊對你是有害的!你將失去寶貴的時間,甚至是學習熱情。去找真正有趣的素材吧,那裡有真正的高效率。
  3. 看過不要再看:不要複習,那很無聊!語法或單字,如果重要的話一定會再出現,直接到新素材中複習吧!
  4. 盡量別查字典:先試著去猜,僅在您「必需知道意思才能理解 or 您有興趣」時使用字典。
  5. 大量快速地看:猜不出來也沒關係,細節不重要,體驗故事才是重點。
  6. 語速太快就換:語言能力是在人腦「理解」內容時,才會開始進步。因此,影片語速太快就調慢,或者找適合自己實力的影片來看,閱讀也是一樣的道理。

廣範閱讀/視聽之理解測驗

總共 12 題,請修課同學參考下文的介紹,將答案修正至滿分。只是路過的讀者,也推荐您能進去測驗一下自己對 Extensive Reading/Viewing 的學習策略有沒有正確理解。


↓ Advertisement ↓
↑ Advertisement ↑

外語能力取得模型

理想的英語學習流程是和母語相同的。如圖所示,剛出生的嬰兒心無雜念,就是一直聽大人說話,觀察大人的行為,猜測語言的意義。透過這樣子的成長,腦裡會開始形成語言識別記憶。換句話說,大腦漸漸開始能識別出某特別的聲音以及其代表的意義。像醬子大量累積語言記憶直到六歲,方能進行簡易的溝通與思考。

按此邏輯,若大人也花同樣的心力與時間,語言學習的速度必然一樣神速,切勿以為年紀愈小語言學習愈快。會有此誤解,可能是因為知識豐富的大人,無法利用英語進行思考或者描述其複雜的想法,導致挫折感極大,進而認為語言學習相當困難。反觀小朋友,因為沒什麼知識,不需要大量複雜的語言來表達感受,所以反而覺得英語很簡單。

廣泛視聽與閱讀的理想,是希望能讓語言學習者對目標語言產生興趣,進而撥出至少一半醒著的時間沉浸於 language input ,大量累積圖中對於聲音、意義、句型、字幕的識別記憶。等大腦儲存足夠的語感後,方能於其他英語教育場所的挫折最小化&效率最大化。此外,由於 language input 可按照學習者需求來挑選,其順便帶來知識與娛樂,也會使投入英語學習的時間之效果最大化

為什麼盡量別查字典?

首先,看影片最重要的是「享受」內容,若不停查單字那便是本末倒置了!其次,查單字的最佳時機,是在看到某字「好幾次」後,自然產生想要去查他的衝動的那個當下!!理由如下:

  • 看到很多次的單字,學習者已經對該字產生了「感覺」,這時候一查,記憶效果爆增!反之,沒看過很多次的單字,遇到一次就要查一次,相當浪費查尋的時間(尤其在沒有電腦輔助的年代)。
  • 看到很多次的單字,代表它是個「重要常用字」–身為一個 EFL(英語是外國語)的學習者,請不要浪費時間去記一些冷僻的單字,那些字很少出現,所以就算花時間去記,最終也會忘掉。

P.S. 建議要出國深造的學習者,在某單字重覆於「不同影片裡出現兩三次」之後,就要查尋並存入APP練習。雖然比較辛苦,然而據統計,接受過大學教育的英語母語者,比沒接受過的單字量多了上萬個,且單字量不足可能會被認為是低教育水準而受到 discrimination….

效法嬰兒的語言學習法 (Natural Approach

所謂的「記憶」 ( memorize ) 是指利用不停地練習「回想」以讓自己能夠「回想起來」(譬如背單字);而「學習」 ( learn ) 則是去理解之後,記憶一些規則(譬如英文時態的文法)。然而,因為人們學習母語不需要這兩個動作,所以學英語應該也不需要。為了讓世人了解,語言不該採用記憶和學習的策略,語言教育學家發明了這個用語:語言取得 Language Acquisition。Krashen 提出的 Input Hypothesis 認為,如果學習者像個嬰兒一樣,「大量地利用語言去理解」這個世界(不停吸收 input),自然就能「取得」語言能力。

流暢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廣泛閱讀/視聽將語言視為一種「運動」,在經過不停地對影片進行「理解訓練」之後,語意和聲音之間形成了「反射記憶」(類似母語的形成過程)。據研究,其對於聽力、閱讀速度,甚至是口說流暢度 (Fluency) 都有顯著效果。相對地,現有教育制度下,語言通常是用腦子去「記憶」,也因此無法達到反射的記憶深度,英語永遠「卡卡」而無法流俐 。

看影片養成口說能力

學習者若能先大量地「理解」影片中人們對話的方法與內容,日複一日,大腦便會在潛意識層面將各種意思與英語做好連結(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裡的語言能力取得)。當某個機會到來,學習者需要英語口說能力時(譬如需要英語面試,或者和客戶溝通),只需稍加努力,口說能力便進步飛快。反之,若沒有這層經驗,直接去練習口說,效果就會相當差。

動機互斥(Motivation Crowding

傳統教育利用外在獎勵來鼓勵學習者向努力學習,根據研究,這種作法不止導致學習者無法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更可能造成學習者嚴重的反效果!究其原因,外在獎勵通常是使用競爭模式,其結果,表現較佳的人成了為考試而學的學習者,而落後的人則變成討厭學習的學習者。相對地,廣泛閱讀/視聽的方法利用學習素材本身的價值當做獎勵 (intrinsic rewarding),學習者愈努力,得到的獎勵(樂趣)自然就愈多,最終將能造就喜歡學習的學習者。

個體化學習 (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大部份的人們會「衝動性努力 (Hot Flashes of Motivation)」,過一陣子便開始喪失學習動力,最後平均下來每日學習的份量少之又少。按照廣泛閱讀/視聽的原理,學習者應該「挑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學習,以對抗此學習障礙,這在大鍋飯的教育模式是做不到的。

無痛苦學習

學習者不該強迫自己硬學超出自己實力範圍的素材。譬如影片說話速度太快,有的人還堅持一定要用原速聽(甚至還會再加速去聽),就學術理論上來說,這樣只會反效果 ( Input &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反之,若是以聽懂為優先 ( comprehensible input ),追完幾部連集,習慣了Youtuber的說話方式後,很快您就會發現,調回原速也聽得懂了!

建議從廣泛「視聽」入門

從「影片」中看到的英語,有「真人發音」, 可糾正學習者長期自己唸給自己聽的錯誤發音記憶。此外,影片中的英語用法較為「貼近生活」,有利於日常英語溝通能力,較符合一般英語學習者的需求。

廣泛閱讀的別名

廣泛閱讀又被稱為「自主自由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反應出前述執行技巧「找自己有興趣的讀」,不要讀的有壓力,讀爽的即可。廣泛閱讀強調讀者應該要持續一段時間,安靜的自己一個人閱讀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SSR),強調學習者最好會因為太喜歡而「讀到忘我」( compelling input )。廣泛閱讀在美國教育界亦被大量使用,其做法被稱為「放下一切開始閱讀」(Drop Everything And Read, DEAR),用來強化美國國民的英語語文能力。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