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英語單字的小考題目通常是「中文」,然後請學生寫出「英文」。中文代表「意思」,而英文則代表「形狀&聲音」。這種考試方法,在學術上叫做「輸出」 (output),也就是說,學生需要擁有將某個意思寫成文字形狀,或者講出聲音的能力。然而,眾所週知,這樣子背單字很痛苦更容易忘記,似乎不是個好方法。我們的問題是:語言學習真的有需要記到這樣子的深度嗎?眼前的生字,如果不去背它,是不是有可能在未來還會不停出現,進而讓人不知不覺就記起來了呢?
BBE 認為生字只要記憶到可快速識別的程度即可。舉例來說,當讀者看到 「Pegasus」,馬上能認出這個字是「飛馬座」的意思時,那就可以了。如上圖所示,當您擁有了「單字快速識別能力」(vocabulary recognizing fluency),便能減少生字查詢的時間,進而向右增加了「語言理解活動」(comprehensive input activity),同時更會使學習者對於學習素材感到「超有興趣」(Compelling Experience)。最後,當學習者大量去理解各種不同的學習素材後,自然就會像學母語一樣,取得了目標語言的能力 (Laguage Acquisition)。註:只有 vocabulary recognizing fluency 為筆者發明的用語,其他皆為學術用語 (terminology)。
自然學習法的答案:根本就不要背
自然學習法 (natural approach) ,其實就是一種母語學習的方法,利用海量的「聽讀輸入」 (input),讓自己像個嬰兒一樣吸收語言資訊,突然有一天便會開始「說、寫輸出」 (output)。Krashen 的 Language Acquiring 理論指出,如上圖所示,學習者只要不停在不同的場景理解同一個生字 (comprehensive input),自然而然就能記住該生字 (language acquire)。這個理論之後成為了「廣泛閱讀」的理論基礎,強調利用大量的「閱讀」(input),來讓學習者自然而然地取得 (acquire) 外語能力。(詳細資訊請參考 → BBE廣泛閱讀)。
回到主題,請問生字到底要記到多熟呢?從自然學習法的角度來看,答案是:根本就不要背單字,反正只要一直去「理解」英文單字,你自然就會記住的。
不背單字真的有比較好嗎?
筆者自己身處「英語做為外國語言學習」的世界,身為一個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的學習者,深刻體會到,不認識的字要查好幾次,浪費時間且挫折感超重!此問題相當嚴重,因為它違反了廣泛閱讀的另一個核心理論:學習素材必需要「超有興趣」(compelling,學習者有興趣到忘記自己是在用英文閱讀的地步) 。再回到上圖,我們可以發現因為「生字識別」(vocabulary recognizing fluency) 能力不足,導致能花在理解的時間減少,而學習素材也因此變的很無聊。
所以說,是不是把查生字的時間省下來背單字,效果會更好呢?畢竟背下來後,再遇到就不用查生字了,更能享受學習素材的內容。
廣泛閱讀:就是不要背單字!
在廣泛閱讀的研究中(尤以日本的學者 Mason 為多),為了解決生字識別能力不足的問題,「分級」的閱讀素材 (Graded Reader) 出現了,這種書籍讓不同能力的學習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難度的素材來學習,醬子就可以避免不停查生字造成的時間浪費與嚴重挫折感對吧!?
唉呀呀~ 請讀者仔細觀察上圖,分級素材雖減少了查字的困擾 (recognizing fluency),然而卻讓學習素材失去了吸引力 (compelling experience)!學術上,此問題被認為是學習素材失去了「真實性」 (authenticity)。舉例來說,哈利波特的原文書和一本為了符合某個能力分級而編出來的書,哪個會比較有趣?我相信每個人都會選哈利波特。所以結論是,筆者反對分級學習素材。
這麼說來背單字似乎仍然是必需的!?
紙本生字識別輔助系統

有人說:「立即辨識單字這件事,紙本一直都有做,坊間很多雜誌都會明確列出單字」。是的沒錯,像上面這張圖片,原文的部份來自 wimpy kid,然而右邊列出了學習者可能會不認識的生字。筆者第一次看到這種做法,就覺得超讚,比那些什麼「Graded Reader」好太多了吧!然而,這種做法,還是不對。
首先,99% 我想看的東西都沒有人去加註給我看,譬如我想看最近的 CNN 新聞,根本就沒有書商會去標註難字的字義吧。其次,每個人不認識的字都不一樣,隨便拿一篇 CNN 的新聞來看,對我來說,可能只需要標 5 個字,然而對一個高中生來說,可能要標 50 個。結果,紙本的做法還是逃不出 Graded Reader 的框框,在 Compelling Experience 這一塊表現不佳。
BBE的答案:生字識別字典系統
BBE 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生字識別字典輔助系統」。想像一下,當學生遇到生字時,若能在一秒內查到該生字的意思,那麼「查好幾次&高度挫折」的問題自然就消失了,對吧!?在這個系統下,學習者不需要背單字,使用哈利波特原文書當學習素材也不再是夢想!讀者可以利用 → BBE 小工具 ← 在閱讀網頁及文字時(如哈利波特原文書的PDF檔),直接點擊不認識的生字,瞬間識別。
至於廣泛視聽所用的影音素材,讀者可以利用 → bestbanana.cc 網站 ← 將喜歡的 Youtube 影片匯入,即可字幕轉變成可點擊查詢的字幕。以上方的影片為例,您可以直接點擊不認識的字幕單字,瞬間識別。
Notstupid 的答案:生字識別訓練系統
雖然字典系統看起來已經很美好了,然而,如果沒有大量大量的閱讀,要讓學習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看到成效,仍舊是困難的。這個問題嚴重嗎?在歐美低壓學習環境裡成長的人或許會覺得沒什麼,但對於亞洲國家內的任何一位「家長&英語老師」來說,這就是個「超級大問題」。以台灣為例,一個國中生除了學校上課、課後補習還有回家後的家庭作業,基本上就佔據了所有時間,要如何空出時間做廣泛閱讀?要解決這個問題,BBE 開發了「我不笨,Notstupid」的APP,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直接強化記憶來解決這個問題。
透過我不笨系統 (Notstupid) ,學習者能將查過的生字匯入系統,利用 APP 進行生字的識別訓練,將識別生字的記憶固化成長期記憶。此方法為 BBE 在 2021~2022 對近千人做的實驗,數據顯示此系統約可提高 6 倍的記憶效率。詳細請參考 → 我不笨的人工智慧設計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