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單字記了又忘?到底要記到多熟?論「生字識別」輔助&訓練系統

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英語單字的小考題目通常是「中文」,然後請學生寫出「英文」。中文代表「意思」,而英文則代表「形狀&聲音」。這種考試方法,在學術上叫做「輸出」 (output),也就是說,學生需要擁有將某個意思寫成文字形狀,或者講出聲音的能力。

然而,使用 output 背單字的方法很痛苦更容易忘記,似乎不是個好方法。語言學習真的有需要記到這樣子的深度嗎?眼前的生字如果不去背它,是不是有可能「在未來還會不停出現」,進而讓人不知不覺就記起來了呢?

BBE 認為生字只要記憶到「可快速識別」的程度即可。舉例來說,當讀者看到 「Pegasus」,馬上能認出這個字是「飛馬座」的意思時,那就夠了。在學術上,這種學習策略被稱為「掌握視覺單字 (sight vocabulary)」。如上圖所示,當您的 sight vocabulary 愈多,便能減少生字查詢的時間,進而向右增加了「可理解的輸入 (comprehensive input)」,而根據 input theory,愈多的可理解輸入將帶給腦袋瓜更多的「語言能力獲得 (language acquisition)」。

此外,大量的 sight vocabulary 也能讓利用英語的體驗更加順暢,甚至使學習者對於學習素材感到「超級有趣」(Compelling Experience),進而使語言能力取得更為高效率。此輔助路徑為 Krashen 2017 年左右提出,強調 “input that is so interesting that the acquirer ‘forgets’ what language he or she is reading or listening to” (p. 1).

自然學習法的答案:根本就不要背

自然學習法 (natural approach) ,其實就是一種母語學習的方法,利用海量的「聽讀輸入」 (input),讓自己像個嬰兒一樣吸收語言資訊,突然有一天便會開始「說、寫輸出」 (output)。這個理論之後成為了「廣泛閱讀」的理論基礎,強調利用大量的「閱讀」(input),來讓學習者自然而然地取得 (acquire) 外語能力。(詳細資訊請參考 → BBE廣泛閱讀)。

回到主題,請問生字到底要記到多熟呢?從自然學習法的角度來看,答案是:根本就不要背單字,反正只要一直去「理解」英文單字,你自然就會記住的。

紙本生字識別輔助系統

from: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mall/bookDetail/index/BFA135

立即辨識單字這件事,紙本一直都有做,坊間很多雜誌都會明確列出單字。像上面這張圖片,原文的部份來自 wimpy kid,而右邊則列出了學習者可能會不認識的生字。不過筆者認為,這種做法還是不對。首先,99% 我想看的東西都沒有人去加註給我看,譬如我想看最近的 CNN 新聞,根本就沒有書商會去標註難字的字義吧。其次,每個人不認識的字都不一樣,隨便拿一篇 CNN 的新聞來看,對我來說,可能只需要標 5 個字,然而對一個高中生來說,可能要標 50 個。

BBE 生字識別「輔助&訓練」系統

想像一下,當學生遇到生字時,若能在一秒內查到該生字的意思,那不就像是擁有大量的 sight vocabulary 在手?讀者可以利用 → BBE 小工具 ← 在觀看 YouTube 影片、閱讀網頁或者PDF 檔時,直接「點擊不認識的生字」瞬間識別。在這個系統下,學習者不需要背單字,使用哈利波特原文書當學習素材也不再是夢想!

話說回來,雖然 BBE 小工具提供的識別輔助系統看起來已經很美好了,如果沒有海量的閱讀,要讓學習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看到成效,仍舊是困難的。這個問題嚴重嗎?在歐美低壓學習環境裡成長的人或許會覺得沒什麼,但對於亞洲國家內的任何一位「家長&英語老師」來說,這就是個「超級大問題」。以台灣為例,一個國中生除了學校上課、課後補習還有回家後的家庭作業,基本上就佔據了所有時間,要如何空出時間取得大量的 input?

要解決這個問題,BBE 開發了「我不笨,Notstupid」的APP,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直接強化記憶來解決這個問題。透過我不笨系統 (Notstupid) ,學習者能將查過的生字匯入系統,利用 APP 進行生字的「識別訓練」。詳見 → 我不笨的人工智慧設計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