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閱讀的下一步,廣泛視聽💯

單就語言學習來說,看影片比看文字多了「聲音和影像」兩個輸入的 channel,感覺學習效果就是會比較好對吧!話雖如此,當筆者請教廣泛閱讀專家的意見時,得到的回應卻是:「看影片學習英語會比閱讀文字好嗎?有科學證據嗎?」。這才發現原來以影片做為學習素材,在學界是備受質疑的。

廣泛視聽:「畫面&情緒」

在 22:20 的地方,YouTuber 興奮地描述「Pegasus」(天馬星座) 的雕像,令筆者印像深刻。這種影像和聲音情緒的雙重衝擊有利於語言學習,相信大家都不會有異議(所以也沒什麼學術研究,歡迎知道的人留言)

廣泛閱讀:自言自語的錯誤發音

亞洲國家的語言學習幾乎沒有「正確聲音」的 input。以台灣為例,學生下課後寫作業或寫考卷時,面對滿滿的英文字,只能自已在心裡「唸給自己聽」,而不是聽母語人士的發音。十幾年國民教育下來,大腦記住了錯誤的發音,聽力和口說程度變的非常差勁,而要改回正確的習慣更需要再花一大把的時間。從這個角度來看,過早使用廣泛閱讀是危險的。就這一點來說,在學術論文中我們也能找到一些相同的看法。例如 “Extensive reading without extensive listening is arguably counterproductive” (Stephens 2011, p. 311)。

Ref: Stephens, M. (2011). The primacy of extensive listening. ELT journal, 65(3), 311-313.

廣泛閱讀:閱讀能力比較有價值

從刻意學習 (Deliberate Practice) 的角度來說,影片看得多,結果就是看影片會比閱讀文字強。反之若是以廣泛閱讀為主要英語學習活動,那結果就是閱讀能力會比較強。而事實上,對於亞洲 EFL 學習者而言,「閱讀」對於他們來說才是更重要的。以台灣為例,學習者於 12 年的國民英語教育結束後,需要進行大學入學的考試,其中英語聽力的部份幾乎不受重視。而在學習者進入大學後,英語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用處就是能看得懂自己專業領域裡面的原文資訊。此外,廣泛視聽裡的用語大多是口語,對「英語寫作」的能力也較沒有幫助。而眾所週知學生考試的另一大重點,就是寫英文作文。所以說,廣泛視聽帶來的聽力與口說能力,對於亞洲的學習者而言,真心不是那麼重要。

廣泛閱讀:大量研究成果

廣泛閱讀課程 (Extensive Reading) 與傳統課程比較的研究報告,在 Krashen 與 Mason 兩位大師的努力下,幾乎已確定廣泛閱讀在方方面面的優越性!相比之下,廣泛視聽則是近年來資訊科技發展後的產物,學術界尚無研究成果支持此方法的優劣。甚至連「廣泛視聽」 (Extensive Viewing) 這個字也只是筆者自行給定的名詞,學術界並無這種說法。

廣泛視聽:其實是廣意的廣泛閱讀

筆者定下「廣泛視聽」這個名詞的用意,其實是希望能將廣泛閱讀包含進來。「視」這個中文字的意思,其實是可以包含「讀」,而英文的部份用 Extensive “Viewing” 的這個 View 也是一樣的概念。舉例來說,在看影片字幕時,那不也是在閱讀嗎?筆者認為,廣泛視聽其實也是有訓練到閱讀的部份,類似「有聲書」的型式。

此外,學術上有看到 Audio-Visual Learning 的用法,為什麼筆者不用呢?因為 BBE 研究的東西其實不是「學習」 (learning),而是語言的「取得」 (acquiring),這一點,語言教育的領域是個相當核心的爭議點。而做為支持「取得」理論的 BBE,我們選擇保留了 Extensive 這個字眼,然後加上 Viewing 擴張廣泛閱讀的意義,同時致敬 Krashen 先生。

結語:

學習者各有不同的天份與需求,有的人可能更喜歡閱讀,他們想像力豐富,能快速融入文字的世界,而利用這種超強想像力,記憶也因此得以高效率地固化,更不用提閱讀對於學子們的升學與個人專業有多大幫助。然而,綜上所述,筆者還是建議在語言學習的初期,要先以「廣泛視聽」為主,讓學習者腦子先適應「母語人士 (native speaker)」的發音後,再進入閱讀的世界,以避免前述「自言自語錯誤發音」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