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口說社團,但從沒見過真正的 English Corner。期待將來在中興大學的某個小角落,每周二或週三晚上,固定的一段時間,任何人過來,都能找到一群人可以用英語閒聊,交朋友。活動內容就只是「free talk」,兩兩一組輪流扮演 speaker & listener (五分鐘一輪),十分鐘換一次組員。所以在兩個人簡單打完招呼後,請先決定誰要先當 speaker。
重點在溝通

Marianna Pascal 舉了一個相當生動的,她在馬來西亞遇到的案例來解釋這個概念「一個人用英語溝通的能力和英語實力 (English level) 沒什麼關係」,希望學習者不要害怕自覺英語實力不足,害怕犯文法錯誤而想太多,應將重點放在溝通。

Johnny 拿他教育小孩子的實例,提出「英語不是數學!」,不要在意錯誤,重點是溝通。
筆者認為,大部份的人練口說,其實是為了在專業上與外國人協作(譬如法律系處理國際事務,或者資工系幫國際公司開發軟體……),在這個場景之下,個人的專業能力才是重點。至於口說,那就真的只要聽的懂就好。
一直亂講真的會進步嗎🤔 利用「input」做自我修正!
雖然重點在溝通,但這種學習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執行的老師通常會設計對話,並適時的糾正錯誤。然而在口說角,沒有老師糾正的做法,真的好嗎?
首先,錯誤的記憶也是記憶。等記憶到一定程度後,看到或聽到正確的英語用法,就會自行修正。而要如何接觸到正確的英語呢?只要大量閱讀原文書或觀看影片即可。
學術上,從 Krashen 的輸入理論(input theory)觀點來看,只要大量觀看母語者拍攝的影片,就能像小 baby 學母語一樣,接收巨量的語言輸入之後,自然發生自我修正現像。這種現象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記憶,而是一種自然的反射行為。唯有透過這種潛意識的修正,而不是透過「文法學習」的那種有意識修正,才能真正達到 Fluency。
活動注意事項
🤔 沒準備也可以過來嗎?🐵 沒準備也沒關係,這裡是 English Corner 呀!是個閒聊交朋友順便練口說的地方,就用你的實力勇敢地講吧~
🤔 沒話題怎辦?🐵 可以參考 BBE 上關於 conversation 的影片。
🤔 聽不懂怎麼辦?🐵 listener 如果有聽不懂的部份,盡量問,不要怕打斷,畢竟這不是在考試,這是在「溝通」。打斷 speaker,讓對方試著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我覺得不是壞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希望小組不超過三人,如果其他人都懂,就一個人不懂,那就會不好意思問,對於不懂的人來說時間就浪費掉了,而這不是我們想看到。
🤔 不會講怎麼辦?🐵 有時 speaker 會卡住不知道怎麼表達,這時可以反過來請教 listener 譬如:How do you put that? When a man try to… (後面這個 when 開頭的方法就是 paraphrase,用大白話一長串去解釋,包括 5w1h 或者 if 都可以)。此外,請 listener 試著猜他想講什麼,然後說 Did you mean? 協助對話流暢下去,就像正常溝通一樣,我感覺這樣感覺很不錯,自己和對方都能有所成長。最後,由於是一對一或一對二,也比較不會太糗。

每個人都要經過那種差差的過程,希望大家互相鼓勵包容一下~ 也請聽者把握機會練習前面提到的引導話題。最後,因為會計時交換 speaker,確保大家都有機會能講話,所以練習的份量總是不會少的。
🤔 表達比較慢怎麼辦?🐵 可以利用填充詞來填充思考的時間喔!
🤔 因為我是要準備考托福,覺得大家要準備的方向不一樣,可以一起交談嗎?有人要找工作,有人要考研究所,有人考檢定之類,主題方向有點不一樣。🐵 其實我們主要是在練習腦子裡的東西能不能快速轉換成英文醬,像前面影片裡面的老師提到的,要學會用很簡單的字句來表答出意思,所以就算話題不同,還是一樣在用那些簡單的句子和單字在練習轉換。
🤔 會不會覺得和台灣人講英語,很白痴呀!?🐵 其實不會喔!因為等你出國唸書時會發現,第一年根本就打不進美國人的圈圈,他們講話太快了,你只能和德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等也是非母語的同學講話,大家都很能體諒非母語國家的辛苦,等過了一兩年後,才慢慢有辦法一點點地打進美國人自己的小圈圈呢,所以說,和台灣人練vs和德國人練英語,其實是一樣的啦!
🤔 發音口音重怎辦?🐵 沒關係,有口音很正常,也不用真的太好。
🤔 為什麼要練英語口說呢?🐵 這個問題google找不太到……,所以,如果你有什麼答案,歡迎留言~ 我也會在每次社課蒐集,把不錯的想法整理上來:
- Andy: 如果公司要派人出國,你的口說不錯的話,那就能掌握到這個機會,像我就是實驗室裡英語最好的,所以去年暑假就由我來接帶交換生,可以了解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你的想法。
- Lisa: 商學院確實很需要英語口說能力,因為大家都很好,如果你不更好的話,那就沒什麼競爭能力,至於證照那種東西算是必備。
- Lin: 我想去美國工作,那裡的環境還有pay都比較好唷~
- Even: 希望能到外商資訊工司工作。
- Ken: 未來遇到國際官司時會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