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風格 VS 輸入理論 — Learning Style vs CCI

筆者從來就不相信學習風格理論。很高興遇到這部破一千三百萬觀看次數的影片,詳細探討了把學生分類為「視覺型、聽覺型、讀寫型和動覺型」的這個做法是不是真的有道理。筆者贊同影片的結論,認為最佳學習風格其實是「多感觀學習 multi-modal learning」,也就是說學習素材透過綜合「文字、圖片、聲音,手做活動」來設計學習效果最佳。

CCI 才是學習關鍵

因為筆者自身的研究領域專攻 Krashen 的 Compelling Comprehensible Input (CCI)。強調學習素材必需「超級有趣且可以理解」。所以,筆者以為多感觀學習的真正關鍵其實並非「多感觀」,而是能不能讓學習素材「有趣&易於理解」。

舉例來說,就算使用了多感觀的學習素材,如果資訊的呈現很無聊又不易理解,那對於學習想必是沒有幫助。例如影片下方拿到最多讚的留言說到:My learning style is: being 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

談到這裡,不得不像影片中的 Kaufmann 再服一次大師 Stephen Krashen,他指出「找到」這種學習素材,或者 content 至關重要 Content is King!筆者認為 YT 提供了一個無敵便利的 CCI 素材來源,也因此成就了 BBE 網站。詳見 → 3 分鐘簡介

學習風格簡介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已經開發了許多不同的理論來幫助教育領域理解孩子學習的不同方式。其中最流行的模型之一是VARK模型,該模型將學習者分為視覺型、聽覺型、讀寫型和動覺型。

儘管VARK模型廣泛應用於教育領域,但它也受到了許多批評。一些批評者認為,該模型過於簡化,無法反映學習的複雜性。他們指出,大多數學生並非只屬於一種學習風格,而是具有多種學習風格的混合特徵。此外,該模型缺乏嚴格的科學依據,一些研究未能證明根據學習風格調整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業成績。

除了VARK模型之外,其他學習風格模型也存在類似的局限性。學習風格理論往往過於強調個體的差異,而忽略了學習的共性。此外,學習風格可能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因此,在應用學習風格理論時,教師應謹慎行事,並結合其他信息來評估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避免將學生貼上學習風格的標籤,而應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方法和活動,以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