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 Freud VS 阿德勒 Adler VS 威爾史密斯 Will Smith

Freud 心理動力學認為: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有人說 Will Smith 打人是因為主持玩笑開過頭。有人說家暴者常常長期受到另一半的情緒暴力。有人說殺人犯會殺人不全是他自己的責任。有人說俄國入侵烏克蘭是為了保護烏東,有人說美國入侵伊拉克是因為……🤐

Adler 目的論認為:打人的原因同樣也可以是其他行為的原因,例如,Smith 可以選擇打人也可以憤而離場,甚至是大氣接受。這樣看來,該原因只是大腦去找來支持個人行為選擇的理由。至於真正下決定的私密空間,其實是充滿各種奇幻原素的,例如,Smith 可能在別的事情上已經不爽主持人很久了。

目的論認為,旁人最客觀的解讀只能認為「該行為當下最可能達成行為者的某種目的」,也就是說,該行為當下讓行為者感覺最對,最舒服。要理解某行為,甚至想改變某行為,首要認務就是去摸清楚目的(通常行為者不會說,甚至有時也沒想清楚過

Adler 目的論應用在 Bully 的幼兒教育

如何回應 bully 是小朋友個人私密的選擇,在發生的當下家長無能為力。教育能做的,只有告訴小朋友所有可能的選項以及幫助,以及每個選擇相應的優缺點。從 Adler 的目的論來看,小朋友在知道了各種可能性之後,更有可能形成「優質的目的」,然後自然會有優質的行為。

後記:預想各種可能性後,產生目的,進而行動–這聽起來非常的「人類」!

心理學巨擘與學派:榮格, 佛洛伊德, 阿德勒

阿德勒(Alfred Adler):個體心理學 (Individual Psychology),強調人必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榮格 (Carl Gustav Jung):分析心理學 (Analytic Psychology) 的開創者

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被批判最嚴重的心理學大師

卡倫·荷妮 (Karen Horney):女性心理學主義先鋒 (Feminist Psychology)

阿諾史瓦辛格對俄羅斯人民喊話

因為有提到烏克蘭的事件,所以順手放上一段相當精彩且動人的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