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暢的「聽說讀寫」能力 — 仿效嬰兒的語言學習方法,以「理解」取得 Procedural Memory

廣泛閱讀/視聽將語言視為一種「運動」,在經過不停地對影片進行「理解訓練」之後,語意和聲音之間形成了「反射記憶」(類似母語的形成過程)。據研究,其對於聽力、閱讀速度,甚至是口說流暢度 (Fluency) 都有顯著效果。相對地,現有教育制度下,語言通常是用腦子去「記憶」,也因此無法達到反射的記憶深度,英語永遠「卡卡」而無法流利。

在腦科學界,反射記憶被稱為「順序記憶 (Procedural Memory)」,因為這種潛意識層次的記憶最大的特色就是「有順序」。例如在學騎腳踏車時,我們不需要去思考右腳踩時左腳放鬆,更不用去思考車向右倒時身體要靠左,手抓緊……。這邊讀者若仔細思考,會發現這種記憶「超極複雜」。這就這點來說,語言學習本身就很像在騎車。例如「我在台北工作 = I work in Taipei」,可以發現到中英文的「順序」不同,而文法書正是將這些順序不同的知識記錄起來。同樣地,因為這種記憶通常很複雜,所以文法書也是超厚一本。

學騎腳踏車的最佳方法,就是直接去騎。同理,在英語學習方面,筆者建議直接去用英語。跟據 Krashen 提出的理論 Comprehensible Input 來說,最重要的使用英語的方法是去「理解」。當努力理解影片中人們的對話,日複一日大腦便會在潛意識層面將各種複雜順序做好連結,形成模組化的反射記憶 (Pattern Memory)。這種記憶和騎腳踏車一樣無法用語言去描述,只能「感覺」對不對或順不順,也就是所謂的「語感」。

在利用「理解」建構好語感的基礎之後,英語的「聽讀」能力自然也就會變的相當強。至於英語的「說寫」能力,當時機出現時(例如,需要做英語面試、和外國客戶溝通等等),只要稍加學習就會進步神速!反之,若沒有先建構好語感的基礎,直接去練習口說或寫作,效果就會相當差。而這種效果不佳做法,正是當代亞洲英語教育主流認同的英語學習法。

綜上所述,廣泛閱讀&視聽對於「多益、托福、雅思」等等英語能力檢定是有相當助益的。雖然一開始比較慢,然而在超過一年的研究中,其成效都較傳統的方式顯著。(S.-Y. Lee, 1997; Mason, 2004, 2011; Mason & Krashen, 2017…… 太多了懶的寫)。尤其對於想在英語檢定中拿超高分的學習者而言,透過 Extensive 的做法去培養反射記憶的語言,更是關鍵中的關鍵。反之,若透過傳統學習方法把英語當作知識一樣地去「記憶」,那必然會遇到難以突破的分數瓶頸。

嬰兒的語言學習法 Natural Approach

所謂的「記憶」 ( memorize ) 是指利用不停地練習「回想」以讓自己能夠在需要的時機能「回想起來」(譬如背單字)。然而,因為人們學習母語時並不需要特別去做這個記憶的動作,所以學英語應該也不需要。

理想的英語學習流程是和母語相同的。如上圖筆者提出的「語言取得模型 ( Hierarch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 所示,剛出生的嬰兒心無雜念,就是一直聽大人說話,觀察大人的行為,猜測語言的意義。透過這樣子的成長,腦裡會開始形成語言「識別記憶」。換句話說,大腦漸漸開始能識別出某特別的聲音以及其代表的意義。在投入大量的時間於 input 去夯實金字塔基礎之後(約六歲),方能進行簡易的口頭表達。

按此邏輯,若大人也花同樣的心力與時間,語言學習的速度必然一樣神速,切勿以為年紀愈小語言學習愈快。會有此誤解,首先是因為年紀愈大,愈沒有時間去好好地 input。

可能是因為知識豐富的大人,無法利用英語進行思考或者描述其複雜的想法,導致挫折感極大,進而認為語言學習相當困難。反觀小朋友,不需要大量複雜的語言來表達感受,也就是說「因為沒什麼知識,反而覺得英語很簡單」。關於小孩子的想法較為單純這一點,可以參考 → 想法 Thoughts — 深度解析

廣泛視聽與閱讀的理想,是希望能讓語言學習者對目標語言產生興趣,進而撥出至少一半醒著的時間沉浸於 language input ,大量累積圖中對於聲音、意義、句型、字幕的識別記憶。等大腦儲存足夠的語感後,方能於其他英語教育場所的挫折最小化&效率最大化。